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家视点

水利工程文化特点与价值实现的探讨

时间:2023-07-03来源:

蕴藏深厚历史和文化元素的水利工程,既有“治水之能”,又有“建筑之美”,是水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我国杰出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黄河大堤等工程的建设与形成,无不兼具着重要的水功能价值和水文化价值,体现着我国人民的治水智慧和人文内涵。

一、水利工程文化特点

水利工程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建设和发展,主要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多呈现“高大笨重”之象。水利工程拥有高大雄伟的建筑美感,这些建筑物以巨大的水坝、堤坝和水渠为代表,如小浪底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等,大坝高程都超过180多米,工程矗立于大地之上,巍峨的身躯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庞大体量和结构设计展示了人类在水资源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高大笨重”的规模和坚固的土石方构造,呈现出工程学的壮丽景观,能够给人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敦实感,建筑高度和质量也象征着我国人民在工程建设上的技术实力。

(二)形成了丰富又庞大的资产群。中国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治水史,水利工程是治水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连接万千民生,还可福泽万世。我国古代的其他工程如道路、房屋等历经千年战火,大多损坏严重或完全湮灭,而水利工程关系亿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治国必先治水,历朝历代都把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维护当成头等大事,年代久远的水利工程能得到长久保存,水利工程文化也得以传承,如古代的郑国渠、坎儿井、灵渠等,建国以来新建的南水北调、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小浪底等蜚声中外的水利工程,共同形成了丰富而又庞大的水利工程资产。

(三)“人水和谐”理念已有千年历史。我国水利工程的修建一般与自然界的山川河流紧密相连,这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不谋而合。自古以来,水利工程不再仅局限于除害兴利,而是逐渐趋向于“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如两千多年以前的都江堰,就是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是我国最早展现“人水和谐”理念的水利工程。后期许多水利工程受其影响,将工程建设与水景观、水生态、水文化等自然元素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人水发展关系,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

(四)休闲娱乐极佳场所。自古以来,山水之间都是隐世之人的避世之地。如今,城市居民也希望能有时间去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大自然的静谧。水利工程具有依山傍水的独特优势,以其工程主体和衍生而来的建筑共同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重要桥梁,是放松身心、感受自然、亲近自然的绝佳休闲娱乐场所。近年来许多工程逐步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据有关数据,目前我国共有87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000多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对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带动明显,人们对景区建设发展需求也越加旺盛,水利工程文化市场潜力也越来越大。

(五)水文化重要载体。水利工程是治水文化的重要物质和精神载体,无不承载着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每个工程都彰显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文内涵,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以此来书写着治水特有的时代印记。“疲秦策略拙千古,灌溉工程灿万秋”写出了郑国渠修建的时代背景;“九州禹迹忘安乐,换却江山永泰宁”体现了大禹治水的千古功绩;“作堰敢辞瘁,慰农愧少才”表达了后人对都江堰工程的敬佩。每当人们望向水利工程,都能切身体会到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治水文明,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二、如何实现水利工程文化价值

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水文化建设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但是,我国长期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任务,水利工程修建多注重满足工程防洪、供水等实际功能,水文化功能建设方面相对弱化,一旦面临资金短缺、工程紧迫等情况,文化功能容易被割舍,导致部分水利工程过于千篇一律,很难找到具有标志和象征意义的建筑。同时,由于水利工程文化功能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工程文化系统研究和整理,社会参与水文化建设的意愿和活力不强,有时候在建设、开发和保护等环节会出现对工程文化价值破坏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水利工程水文化价值体现和传播。所以,如何推进实现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写好水文化这篇大文章,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丰富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文化要素,提升艺术价值。重视水文化功能,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对水利工程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整理,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彰显水文化特色,配建水文化、水利科普展示场所,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和人文魅力,充分挖掘水利工程文化功能,更新水利工程建设区域水文化理念,收集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做好民众偏爱调研,将水利功能与人文内涵有机结合,体现区域水文化特色,赋予时代特征。

(二)加大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和宣传力度,避免人为损坏。保护水利工程遗产,不是局限于保护工程的完整性,事实上,一个完整水利工程的各个角落,大到宏观的工程主体,小到一块砖石,一层包浆,都是弥足宝贵的水文化遗产。如今,我国不少地区开始大规模进行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工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大工程遗产保护和宣传力度,建立对接人民需要水文化的宣传推广平台,加快水利工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最大限度的避免破坏有价值的水利遗产,做到“能用则用、应保尽保”。

(三)注重整体与特色共存,打造精品工程。除了对水工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考虑建筑美观外,还要对水利工程的一系列附属设施(如办公楼、文体活动室等)进行文化设计,使之与主体工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同时,准确把握好工程整体风格与特色建筑的平衡点,避免千篇一律风格,在某个工程组成(如水闸、溢洪道等)的设计上尝试做出突破,精益求精推进打造工程精品化,使其呈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有美感。

(四)做活做强水文化产业,完善产业链体系建设。培育文化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是提升水利工程文化价值的必要条件,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构筑满足水文化市场的服务设施,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注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以打通水利工程文化产业链。当然,产业链还需要建立引导市场需求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机构相关职能,助力打造和形成能消费的市场经济,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包括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进一步跟踪市场的偏好和需求变化,积极开创水利工程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文:董森、李涛(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